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平昌党外人士 王玉蓉 罗继全
由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有一个普遍状况——不适应。学科的增多,作业的繁重,知识的复杂,让他们告别了昔日的“童真无邪”,迎来了而今的“焦头烂额”;学习方法不科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家长不认可,更让他们辞别了“信心十足”,迎来了而今的“垂头丧气”。
那么,初中学生要怎样才能找回学习的动力呢?如何才能顺利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华丽转身呢?笔者认为教师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尤显重要。
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中便有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观点。在学习生活中,教师是与学生交往最密切、最频繁、最具感染力的人之一,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技巧,人格魅力等都是学生身边一种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1)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人。作为教师,面对的是具有鲜活的个性差异的学生,只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才能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只有以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才能与学生一起感受教学,探讨教学和体验生活,才能在反思、总结、评价、再认识中提高教学技能。
(2)以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
微笑是最美的天使。著名教育学家孙双金老师有一句教育格言:“教师灿烂的笑脸是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笑脸面对学生,
学生才会笑脸面对你。你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个太阳!”
“微笑”的力量是无穷的。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脸上挂满真诚的微笑,把爱写在脸上,把爱捧在手上,只要学生需要,随时奉献给他们——鼓励的微笑、肯定的微笑、赞许的微笑……
(3)以高尚的人格征服学生
教育专家魏书生说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榜样作用胜过一切说教。”大凡心地善良,品行端庄,人格高尚的老师,学生便愿意亲近,乐意遵从,执意仿效。教师的良好形象,不但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从生命内部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
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兴趣小组活动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途径,学生只有对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语文兴趣小组开展知识竞赛、定期定人检查作业、互相批改作文、举行主题班会等。又如数学小组可采用上趣味数学课,搞数学游戏,办数学墙报,讲数学故事,举行数学竞赛等形式。教师是兴趣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当学生“进入角色”后, 就能激起一种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还能不时地体验到自我教育,自我战胜的幸福感,并逐步完善,最终学会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无疑,建立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彰显个性、发展特长。
第三、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陶行知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
(1)理想激发兴趣
理想一般可分为: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人生理想。树立理想可先从确立职业理想入手。因为理想的初级阶段总是同现实生活、自我发展紧密联系的,何况献身于某一具体的职业,也正是实践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未来前途和命运的思考,确立他们各自的职业理想。而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这样,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2)好奇激发兴趣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进入花季、雨季的初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变”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多变的教案设计,多变的教学方法,多变的教学用语,多变的提问方式……尽量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求知,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难题之后产生无限乐趣。
(3)成功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某方面的长处, 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可以把各项知识点细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习任务“承包”给每位学生。如语文中的词义、拼音、文学常识、修辞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由这某一项的承包者为全班学生解答其承包项目中的知识内容, 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项, 都有给他人当老师的机会, 同时又都是他人的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而且让学生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学习情绪自然就高涨起来。
总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情感,有忧乐、有个性、有差异。教师定要竭尽全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想方设法开展多样的小组活动,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赛单位:四川省平昌县龙岗乡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