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容村貌涣然一新。但毋庸讳言,乡村人才的缺失,产业的空虚,精神文化的匮乏,淳风良俗的流失等现象依然严重。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当前乡村不仅需要能人的产业带动,更需要贤德之人的文化引领。人从何处来?传承、弘扬、培育乡贤文化,从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将古代乡贤的贤德与现代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失为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之一。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阐释乡贤文化内涵,讲好乡贤故事。依托脱贫攻坚挂包驻帮现有的形式,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农家院落,步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常,同百姓谈民生,一方面向群众传播弘扬传统乡贤文化,倡导新乡贤理念,努力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乡贤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切实倾听民间故事,访贤拜贤,真正挖掘出百姓心中优秀的“古贤”“今贤”人物。进而整理乡贤事迹,集中全面宣传和深度报道,运用平民化的视角,注重细节挖掘,提升事迹的感染力、吸引力,诠释新乡贤的精神内涵,挖掘典型事迹的核心价值观内核。
二、创新乡贤沟通平台,温暖乡愁情愫。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回报乡梓,千百年来,多少从故土走出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都会被乡愁牵引,重回故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乡民树立榜样。当前,城镇化浪潮滚滚向前,多少乡愁被水泥森林尘封。乡愁情愫需要我们去唤醒,贤德之人需要我们去凝聚。乡村规划建设不搞千村一面,不以城市审美建设乡村,要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真正实现“看山、看水、记乡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乡贤省亲、节日慰问、拜访联谊等活动,搭建乡贤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吸引和凝聚本地本乡在外创业的各方面人士,最大限度赢得在外乡贤对家乡的关注和支持。
三、营造乡贤爱乡氛围,共建美丽乡村。注重完善机制,通过组建区、乡、村三级乡贤协会或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形式,搭建搭建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平台和载体:搭建新乡贤引领乡风良俗的平台,通过乡贤理事会、乡贤调解员、乡贤宣讲员等形式,邀请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搭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实行乡贤挂职或任职“村官”和乡镇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