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bet365电脑版 >> bet365电脑版 >> 文苑在线 >> 评论鉴赏 >> 正文
    ★★★
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史铁生作品的艺术特色
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史铁生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者:王玉蓉(平昌)    文章来源:平昌教育系统党外人士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25

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

──史铁生作品的艺术特色

王玉蓉

 

 

    【摘要】史铁生,一位身残志坚的作家。在那些苦难的日子,他用整颗心去领悟并将其温暖和宽厚延续,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的睿智的言辞,让我们将其铭记。本着对他的敬仰,在感动之余,本文对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做了简要分析,试图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位伟大的作家的思想历程。

    【关键词】史铁生作品;内容;艺术特色;成因

 

    在近二十多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史铁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法学教授及其夫人》的发表标志着史铁生正式进军文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让史铁生受到更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奠定了史铁生在整个文坛上的特殊地位。

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患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二十多年发表创作了中短篇小说,散文及电影剧本30余篇(部)。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入选了“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1998年因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随笔》和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等出版。20064月出版了思想随笔集《活着的事》,《以前的事》、《写作的事》两随笔集。

    “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和不走运的”。 史铁生是这“不走运”中的一员,“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史铁生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面对人生的这种不可捉摸的造就,面对残疾,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去翻这场生命的“冤案”,去理解这不公命运的安排。

 

    一、史铁生作品内容

    由于自身特殊条件的限制,史铁生的作品在当代写作史上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在于,带有明显的思想的过程的印证。特定的文化心态一经形成和稳定下来,便会渗透于具体作品之中,对创作主体的整体创作产生系统的影响。他在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调动着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指挥一一解答。

    (一)生与死

    “生”与“死”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妹,彼此总会牵涉着,不同之处在于,生的方式,死的类型。

“生命是永恒的消息赖以传扬的载体”。 对人类而言,“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路途上添一些光亮,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究竟是火炬还是烛光,则完全取决于个体在过程中的努力状况。“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中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中的美丽与悲壮”。

    “生”,史铁生对生命的诞生有许多模糊的神学意味看法,人的出生被诗意地描绘成从彼岸世界而来的一次出游和嬉戏。因而,他强调“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

史铁生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使决定活下去”。 回答了“为什么而生”的疑问。而且,他还明确指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史铁生的作品多次言及死亡应该是自然之事,他甚至毫不讳言自己就曾好几次自杀未成,但他毕竟活下来了,而且活得不错,这一事实本身就无言地显示他对死亡观念上的改变。

    对于“死”,史铁生相信佛家之言。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死即是绝对的寂灭,并无灵魂的继续,死了就什么也没了”。 他认为上帝在交给我们生命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欣赏卓别林的一句台词:“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他让许多人物或想或说:“何不再试着活一回?”

    在史铁生笔下,生存不仅是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二)苦难与信仰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副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来,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得沉思默想着,在这种宁静的思考中也有不可言表的痛楚,只不过,那些苦楚只能由他一人去承担,与心魔拉开了持久战的序幕。在长期的“战争”中,让他悟出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加一个“更”字。”选好适合自己的参照物,然后再对比,所有的苦难都能降级。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的人,先是青年瘫痪,再是中年重病,曾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勇敢地站起来。在经历一连串不可预期的苦难之后,他的双腿虽不能再站起来,可他的精神却早已屹立在颠峰。他之所以能重振雄风,不得不归功于他那些坚定的信仰。

“健全社会不可或缺信仰”,他对生存持有一种宿命的观点。一块石头,一朵云,都有超出人想象的来龙去脉。“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之路。”⑩ 当他在绝境挣扎时,当他因为“早了一秒或没能再早一秒,或者说,晚了一秒钟或没能再晚一秒钟,以至终身瘫痪”。11这种看起来似乎偶然,一切又事出有因,仿佛早已安排停当,相信所谓的宿命应是一种绝好的解脱。“世间哪有如果,唯有天意冥冥呵!”既然是命中注定,既然是逃不了的劫难,既然不得不去承受苦难,那么,再多的抱怨和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罢了。命运就是以疾病,先天,遭际,偶然性和必然性种种手法,选定人担任各种角色

    当苦难成为一种永恒,信仰便成了绝妙之门。苦难呼唤信仰,但以福乐相许。《病隙随笔》中有许多关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其中一句点睛之语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信仰”。

    史铁生的理性足迹是通向人生信仰的地平线,总是融入一片感动和神圣的金色光辉。在他身上早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信仰,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

    (三)残缺与爱情

    “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缺与爱情”。12残缺与爱情一起被史铁生看重。

残缺也可以是一个比喻。“那就是广义残疾,即人的命运局限。”换言之,“人所不能者即为残疾。残疾即个体残缺,限制,阻障。”史铁生之不能在于,不能自由行走,命运将他限制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

史铁生对待自身残疾的态度已经到了一种漠视与超然的境界,甚至是许多正常人无法企及的。他解释说:“这决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点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一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它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敬重病魔,敬重挫折,敬重敌人,这样的人是有福的。老者说:“对困难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着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正是由于这种信心的支撑,人类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身体可能出现问题,但心灵却不能残缺。战胜了心灵的忧伤和沮丧,而依靠信心来生活。”

    史铁生认为“爱情属心灵,是梦想,是对人类的祈盼,是残缺的解救”。“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缺和爱情,即原罪与拯救”。身体的缺陷让他更渴求爱情的到来。从世俗的角度看,人的爱与被爱的权利常因残疾而被剥夺,而这其中,包括性在内有许多歧视蕴藏其中。“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13

“上帝正是要以残疾的人来强调人的残疾,强调人的迷途和危境,强调爱的必须与神圣”。14命运的局限尽可存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四)写作与艺术

“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虽然也要借助种种技巧,语言和形式”。 15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16在他,写作的动机就是要找到活着的充分理由,写作唯一的目的是对生命永远存在的疑问寻解。他的写作更为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以及被他称作“写作之夜”的作品受选过程中携带的气息与灵魂。

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在《宿命的写作》中更是把写作看成是命中注定的,因而写作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写作为他的心魂寻了一条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了一条船。史铁生不仅把写作视为自己的事业,更把写作当成一艺术门类。如果说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活着,那么艺术水准的提升则是为了给人你快乐。

    二、史铁生作品的艺术特色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独特的生存道路和心理历程及其所透视的历史内涵,使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他的创作在于寻求文学,关怀人类生存境遇,尤其指精神处境的途径,力图以一种美学的立场,在贴近灵魂的话语方式上,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权利的思考。

    史铁生的作品很难让人轻易就把握他的思路,你无法猜到他下一步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你不知道他的彼岸在哪里,但你会有一种直觉,在前面召唤你,等待你的将是新鲜,丰富,善良,宽厚和美好,而不是陈旧,单薄,丑陋,狭隘与恶意,有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一)就内容而言,史铁生的作品几乎都是关于他一个人的故事

故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自己知青生活的回忆与反思;另一类则是对残疾人的描摹。描写这些的事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两种手法。1985年之前是他的实写阶段,甚至不妨称为自传阶段。它大约由这样几组故事构成:温馨而又充满困惑的童年。如:《奶奶的星星》,《合欢树》;陕北的插队生活。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残疾后的生活。如:《午餐半小时》,《我与地坛》。这些故事在以后的写作中时常以片段的形式插入到他虚写性作品中。所谓虚写,指的是史铁生由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转入到对自己内心的呈示,因而完全是一些想象的产物,这部分作品有一些,如《命若琴弦》、《毒药》等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形态,但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纯虚构的作品。因为它们不顾及客观世界里是否合情合理,它们不但未曾发生,而且也“不可能”发生。但当你读过之后却会情不自禁陷入沉思。另一些如《礼拜日》、《务虚笔记》等就几乎全是虚拟的,假想的。不确定的甚至是自我颠覆的叙述了。再加上抒情和理念的部分,使它们成为一些心理直接呈示的文本。

    在他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当作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讨论,站在自身之外看自己已成为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俯瞰尘世命运,时而冷观自身执迷,时而嘲笑自身妄念,时而又关注并劝导困顿中的自我。《我的一丁之旅》更是将这一手法的运用发展到了极至,达到实虚互换,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神奇效果,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如果说实写部分多少反映了史铁生渴望回到正常人的行列,甚至渴望廉价的平等、怜悯,无法克服残疾带来的自卑自怜甚至歇斯底里的话,那么虚写阶段则是他超越自我走向博大的时期,他由对自己命运的出逃变而为坦荡的直面正视,俨然成为一个智者。虚与实的意义由此得到不断的升华,它既是一种美学策略,更是一种世界观,他可以衍变出诸如真实与虚构,内心与外在,心灵与实在,我与他者,现实与梦想,白天与黑夜等被史铁生赋予个性理解与价值的范畴。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出超越性品格的“混沌”气象,他显然根植于史铁生更为宏大而深刻的表达欲望。不但虚实打通了,自己的故事与他人的故事也打通了,一切叙述都不过是一部“大自传”。

    (二)就语言而言,史铁生的作品不是空洞地故作姿态,而是运用真诚,朴实的语言来打动你

    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史铁生所写的作品和所说的话,都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平平静静的故事,普普通通的人。写那些过往,好象是一个旁人在平静叙述一件事。即使用平静甚至很低调的语言写一些平实的文字,也能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姓名相关的消息,并不是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中对死的阐述是“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虽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却真真切切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惊叹于生命的美好。又如,他在《命若琴弦》中对读者所说的“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无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在淡淡的言语中,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而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下自然流露,折射出韵味十足的人生哲理。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个内心无一日尘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史铁生作品中关于心理活动及变化的言辞随处可见,在他细腻而柔美的言语中总能把复杂的心绪刻画得入木三分且真切,真实,内心的希冀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在《我与地坛》中,对自我徘徊,恐慌的心理描写得很恰到好处。

    (三)史铁生擅长经营气氛,抒情状物,是一个不失朴素的唯美主义者作家

    史铁生作品中的叙述语言具有相当的韧劲,并时常被他拉长。史铁生经常用长句,复句和句组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感受,这是他惯用的经营氛围的方法。由于句子的韧劲,它们便可以承受相当的修饰成分来加强这种传达功能。(最好举例,否则与下面一段为不平衡)

    他总能在其作品的叙述间隙加入适当的诗意的抒情状物和写景,“画面感”极强,如同乐曲中恰如其分的装饰音一般。值得注意的是,他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读者拉入一个真实的画面,并随着他的文字的前行不断地更新画面。比如《命若琴弦》的开头:“茫茫苍苍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跳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短短几行字,足可以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那一老一少的轮廓。一种无形的引力牵引着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再如,在散文《我与地坛》中画出的自我形象:他静静地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合了过去和未来,融合了生死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含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这样活着和这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文与为人在此真正统一为一体,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

    (四)史铁生的作品中,不乏对先锋文学的拿来和扬弃

    在史铁生近期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许多人物不再有具体的姓氏,而是以职业、身份特征和字母代替,这在《病隙碎笔》和《务虚笔记》里都有明显的表现,尤其是《务虚笔记》体现得更为明显。《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半自传式的作品。主要叙写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的影响。画家Z的妻子O的自杀作为了该作所有人物出场的序幕。其中,M是Z名义上的姐姐,Z的叔父从头至尾都没有名字,而是用了“老头”一词来替代。

    符号化的人物是先锋文学的特征之一,不少评论家也曾指出史铁生属于先锋小说家。但他的作品却不具备先锋文学的其他特征。他的作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故事意义,也有清晰的叙述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不能容纳于“先锋文学”之列,反而显得相当古典。“史铁生的写作是一种复古和还原,返到写作之初,重新接近人与语言,语言与思想,写作与生存的本原性关系”。17所以我们说,史铁生作品属于传统文学,但其中不乏对先锋文学的拿来和扬弃。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惊醒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加深了理解。其实,“对生存的关怀和思索是任何人的权利也是任何人的义务,甚至也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18只是专司思想并让他们以之为职业的很少,而史铁生则是其中一个,这多少让人有些好奇。

    就史铁生的创作而论,还有许多特色和优长需要分析。当然也有不足,也有一些不可争议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在讲述自己的故事,难免出现重复,内容和形式单一,且总是读者单向地靠近他的心灵世界。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神学观念愈来愈浓,有的甚至已偏离了理性。有论者认为,作为活生生的现实存在,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残缺的合理、智者、哲人、作家概莫能外,史铁生也如此。我们尊重有个性的主体精神天地,尊重有限性个性的意识世界。(黑体字似乎不通)

三、史铁生作品艺术特色的探源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格局,文学的想象性价值空间发生了自然的转移。

文学家们不再紧扣住“伟大”的叙述主题和语调,而是转向了另外的空间:民间生活世界和文学传统本身,也可以说走向了“苦难”意识。他们一方面对现实不屑一顾甚至怀疑其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又摆脱不了现实的阴霾。他们的精神极度的困惑,甚至对“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是什么”等根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处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边缘的创作活动,为文学争取了新的空间,也重塑了文人新格局下的自身表现价值定位显然,史铁生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实现其身价值,转向了表现一个民族任何一员的生存本相,表达普通人群的原欲,与他的那些苦难经历分不开的。

    随着1972年史铁生双腿的瘫痪,他的正常人的外部生活水平也就此截止。从此以后进入了以个人生活尤其是以内心生活为主的阶段。不言而喻,残疾之前的生活便成为史铁生不可复得的值得永远品位和保留的回味。他的每一次书写都是一次重温。除去几年没有记忆的童年,再减去被遗忘的时光,留给他的回忆便愈发变得珍贵,值得珍惜。因此,即使有些残缺或者模糊的记忆片段都能在他的文章中见到。

身体的残疾导致了行动的不便,致使史铁生外部的生活空间变得相对狭窄和贫乏。动作取消了,只能以思辩来进行。随着坐在轮椅上的时间的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来越远,与外界的接触时间和机会也与日俱减。在生命进入中年之后,他对生命的思考已相当彻悟,他更多地生活在一般人很缺乏的精神境界里。这种精神境界不仅超越人的性格,甚至超越于一般人的意志,这使他不但坚强地走了过来,而且还达到了一种十分超然的生命境界,面对世界是那么坦然,从容,幽默,更是那么宁静与安详,以至宁静安详下的一种和谐,这也使他的作品思想含量大大增加。

正是由于环境和个体内部的现实冲突,是史铁生的创作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种固有的模式表现出来。

史铁生之所以在当代作家中是在文体上最自由自在,超越规范而又不可以追求,刻意抵抗与破坏的一个,正基于他对此越来越自觉的理解与率性践行。

    四、史铁生作品的价值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精神标志,是一位不见容于任何通行的“文学”模式的写作者。“就整个中国新时期文学而言,很难找到可以容纳史铁生写作的位置。”19

    “史铁生是一位真正的创造者,一位颠覆者,他不再从眼前的现实中,从传说中寻求某种现成的语言或思想,而是从灵魂中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一种思想,并用它来衡量‘说’我们这个千古一贯的现实。在他那里,语言是神圣的,纯净的,我们还从未见过想史铁生那么纯净的语言。”20史铁生的所有思想,在这些纯净的语言中张显得淋漓尽致,且一如既往地对所在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索。

    “当代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21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史铁生的作品并算不上多,可在他作品中总能传达一种人生智慧,而非枯燥的哲学专著。在他日渐稀少的作品中,不同的作者可以得到不同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读到了宁静。他作品的影响会深入其骨髓,而不是转瞬即逝,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自史铁生涉入文坛之后,对他及其作品的评论亦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能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精神标志。他独特的方式,独特的语言,把明净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作状,而是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上,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沉默地守护人类纯美的精神家园,在孤独寂寞的精神苦旅中高扬起人的理想、信仰和追求。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的思想。他的作品虽几乎都是关于他自己的故事,但当品读他的喜怒哀乐的同时,我们对人生也多了更多的领悟和思考。他用自身体验到的生命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注释:

     史铁生.《好运设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

     史铁生.《病隙碎笔》(之五),第125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史铁生.《奶奶的星星》.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1

    史铁生.《好运设计》.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8

    ⑤、⑥ 史铁生.《我与地坛》.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8

    史铁生.《皈依是一种心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4

    史铁生.《我与地坛》.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8

    史铁生.《病隙碎笔》.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史铁生.《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1

    11 史铁生.《宿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4

12 史铁生.《病隙碎笔》(之二),第58.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13 史铁生.《我的梦想》.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8

    14 史铁生.《病隙碎笔》(之二),第65.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15史铁生.《病隙碎笔》(之三),第83.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16史铁生.《病隙碎笔》(之二),第55.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1718 19晓华汪政.《试说史铁生》.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1

    20邓晓芒.《文学与文代三论》,511.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

    21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参考资料:

    1.杜建法.《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1

    2.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

    3.史铁生.《想念地坛》.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8

    4.史铁生.《灵魂的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4

    5.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6.史铁生.《老海棠树》.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1

7.史铁生. 病隙碎笔》.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8.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作者简介:王玉蓉,女,生于19857月,平昌龙岗乡人,大学文化,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平昌龙岗乡中学,党外人士。

 

文章录入:bet365电脑版    责任编辑:bet365电脑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站内搜索
    文章 下载 影视
    主办单位:中共巴中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办公室
    单位地址:四川省巴中市江北新区云台路市政中心12楼2号
    联系电话:0827-5261351   E-mail:825523381@QQ.com  蜀ICP备:11000608号